迪特馬爾·哈曼,這位足壇評論界出了名的“大嘴”,從球員到退役后的評論員,始終活躍在聚光燈下。他常常直言不諱,對拜仁尤為尖銳。比如,當拜仁錯失維爾茨時,他譏諷豪門只會“雷聲大雨點小”;當拜仁簽下迪亞斯時,他又挖苦青訓淪為“觀景臺”,暗示毫無價值。
然而,說他與拜仁有仇未免片面。事實上,哈曼與這家德甲巨無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:16歲進入拜仁青訓,20歲升入一線隊,在五年間為球隊出戰(zhàn)143場,攻入10球。身為后腰,他不僅能完成臟活累活,還時常能憑借遠射建功。
在拜仁歲月里,哈曼也經(jīng)歷過荒誕一幕。1994-95賽季對陣法蘭克福,拜仁大比分領先時,他替補登場,本應享受勝利,結果卻成了敗局導火索。原因并非他犯錯,而是當時德國足協(xié)規(guī)定每場最多三名業(yè)余球員出戰(zhàn),而尚未簽職業(yè)合同的他成了“第四人”。最終,拜仁被判負,主帥特拉帕托尼的“缺陷”綽號也因此被再次提及。
拋開插曲,他的實力毋庸置疑。1997年代表德國隊完成處子秀便收獲進球,但同年差點因突發(fā)疾病退役。在訓練中,他曾突然身體半邊癱瘓,懷疑是中風。所幸只是虛驚,三周后他重返賽場。值得一提的是,當時拜仁總經(jīng)理赫內斯徹夜陪同就醫(yī),足見對他的器重。德國媒體甚至稱他為“秘密領袖”。
按理說,拜仁與他有延續(xù)關系的可能,但個性桀驁的哈曼自帶不確定性。他抽煙的習慣并非離開德甲的直接原因,卻也成為高層口中的潛在隱患。1998年世界杯后,他公開批評德國足壇假摔與惡劣犯規(guī)增多,技戰(zhàn)術粗糙,于是毅然遠赴英超,以550萬鎊加盟紐卡斯爾。
在紐卡斯爾,他交出了31場5球的答卷,但與主帥古力特水火不容,僅一年便離隊。多特蒙德和阿森納都曾有意簽下他,最終卻是霍利爾的勸說讓他披上利物浦戰(zhàn)袍,取代因斯,肩負培養(yǎng)杰拉德的任務。雖然首秀便因傷下場,但往后七年,他代表紅軍出戰(zhàn)283場,捧起6座獎杯。
哈曼不僅防守兇悍,還有極強的比賽閱讀能力,他的存在釋放了杰拉德的進攻天性。英格蘭中場曾調侃他“像女孩子一樣一碰就叫”,但在2005年伊斯坦布爾奇跡后,杰拉德坦言:“比賽轉折點是哈曼的登場?!彼粌H穩(wěn)固中場,還在點球大戰(zhàn)首輪冷靜命中。2003年聯(lián)賽杯決賽,他送出助攻;2006年足總杯決賽,他點球再度建功,為紅軍畫上句號。
在利物浦,他的光輝不可磨滅,被譽為“一個賽季僅會犯兩次錯的球員”。盡管未能如愿續(xù)約,他與隊友關系融洽,和歐文養(yǎng)馬,和老板抽雪茄,也曾與科威爾有過摩擦。
2006年,33歲的他已無法重返拜仁,只能在英超繼續(xù)尋覓歸宿。他差點加盟博爾頓,甚至草簽協(xié)議,卻因曼城主帥皮爾斯的關系改投藍月亮。最終,曼城為此賠償博爾頓40萬鎊。在曼城的三年,他已顯露暮年氣息,唯一話題似乎是與孫繼海并肩作戰(zhàn)。2007年受傷期間,孫繼海還在后腰位置上嶄露鋒芒。
離開曼城后,他失業(yè)一年,37歲時才以球員兼教練身份加盟英甲米爾頓凱恩斯,但執(zhí)教戰(zhàn)績慘淡,不久便下課。這段經(jīng)歷或許也是他轉型評論員的契機。
作為球員,哈曼幾乎囊括各類杯賽榮譽:德國杯、聯(lián)盟杯、足總杯、聯(lián)賽杯、社區(qū)盾、歐洲超級杯、歐冠——被稱為“杯賽之王”。但他也是一個爭議人物。2000年歐洲杯上,他被視作德國慘敗的罪人,此后在國家隊比賽中經(jīng)常遭遇本國球迷噓聲。
回望其職業(yè)生涯,哈曼既是功勛也是刺頭。他用犀利的評論和獨特的個性延續(xù)了存在感,從拜仁青訓,到利物浦巔峰,再到評論席上的“大嘴”,始終是足球世界里無法忽視的聲音。